
日前,我校2004届校友、清华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有机所副所长张韶光教授走进母校,为师生做“化学合成与未来”专题科普讲座,引领青年学子牢记“科技筑梦、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厚植科学教育文化内涵,培育科学报国情怀,以科学家精神为指引,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才,为实现科技强国的伟大梦想贡献青春力量。
校长刘伟热烈欢迎校友张韶光的到来,并向清华大学多年来对一中的支持和关爱表示感谢,并就推动我校基础教育和清华大学高等教育精准对接,携手为学生提供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进行热情交流。
张韶光 一中优秀校友,1999年考入少儿班,2004年考入北京理工大学,后在北京大学师从席振峰院士、张文雄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荣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曾在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和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担任美国默沙东公司工艺化学部高级研究员。2020年,加入清华大学开展独立研究工作,长期从事金属有机化学研究,先后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曾获得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四完成人),清华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年度教学优秀奖、思政课程示范个人。目前担任《化学学报》青年编委。

“回到母校,见到学弟学妹和老师,感到无比亲切。一中是我筑梦的地方,是我通往远方的桥。”
讲座上,张韶光教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了自己在少儿班的学习经历、化学兴趣的养成过程,以及在大学阶段的成长故事和职业选择的心路历程,介绍了清华大学化学发展历史、学科现状、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和未来发展前景。
“什么是手性?什么是酶催化与定向进化?什么是工艺化学?”讲座上,张韶光教授频频发问,带领同学们领略化学科学的无限魅力,并结合丰富的科研案例,为同学们系统讲解了“酶催化药物合成工艺与机遇”“转氨酶的定向进化”“串联酶催化”等化学科普知识,讲述了发展中的中国酶催化科技进展,介绍了工艺化学发展、应用与前沿科研。
讲座集科普性和趣味性为一体。多样化的案例、丰富的图片、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深奥的化学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让同学们不仅感受到了科学的强大力量,领略了前沿化学科学的发展和研究前景,更感受到了科学家勤勉钻研、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讲座中,张韶光教授与学子们热情交流互动,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一详细解答,启迪同学们培养创新思维,提升科学素养,现场氛围格外热烈。
“我是你们的学长,也是清华的一名青年教师,我想告诉大家:人生选择固然重要,但唯有热爱才能让选择绽放光芒。希望学弟学妹们永葆求知的热忱,在勤奋学习中锤炼品格,在砥砺奋斗中追逐梦想。请相信,为热爱倾注的每一分心血,都将化作照亮未来的星光。”
张韶光教授勉励学弟学妹做好人生规划,树立远大志向,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努力成就最好的自己,并和同学们相约水木清华,不见不散。
“一中永远是我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这座文脉绵长的红色学府,既有岁月沉淀的厚重底蕴,又焕发着与时俱进的蓬勃朝气。这里,教育创新与人文传承交相辉映,培育出一代代栋梁之才,谱写着立德树人的时代华章。”
在母校期间,张韶光教授还走进校史博物馆、少儿部发展馆参观,游览校园,追忆一中流金岁月,重拾青春记忆,共话母校情长。
世界再大,一中是家。无论天涯海角,一中永远是校友们心灵的港湾;无论岁月变迁,母校始终牵挂着每一位学子的成长。热忱欢迎历届校友走进母校,共叙师生情谊,分享成长故事,激励后学奋进,共同谱写新时代一中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