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公立豫北联合中学(简称豫北联中)作为新乡市一中的前身,于1943年9月由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林县盘阳村创办。这所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红色学校,肩负着为革命培养干部的神圣使命。为躲避日寇扫荡和国民党军队侵扰,学校历经辗转,于1946年底迁至林县合涧上庄村。因隶属中共太行区五地委(驻地林县),学校也曾以"太行公立第五联中"之名载入史册。正是这段特殊的隶属关系,使我校师生与新乡的解放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岁月里,既有冲锋陷阵的将士,也有隐姓埋名的地下工作者。他们中许多人的名字或许永远只是一个代号,但他们的功绩将永载史册。值此纪念日到来之际,让我们通过王锡璋《新乡解放前后日记摘抄》、中共新乡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撰的《中共新乡城工委》《新乡解放历程》等史料,重温那段隐秘而伟大的革命岁月,深切缅怀革命先辈们那崇高的精神与无畏的英雄气概。王锡璋撰写的《新乡解放前后日记摘抄》、中共新乡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撰的《中共新乡城工委》《新乡解放历程》等史料 王锡璋,这位新乡朗公庙走出的革命者,于1947年2月调任太行区党委城工部新乡城市工作委员会(简称“城工委”)书记。新乡作为华北重要交通枢纽,当时是国民党在豫北的反动统治中心,特务组织盘根错节。就是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中,王锡璋带领城工委领导新乡地下党开展各种形式的隐蔽斗争,全面收集整理军情、民情、社情等第一手情报,为解放、接管、建设新乡提供了坚实的情报支撑。 毛泽东同志曾精辟指出:"现在又出现了第二条战线,这就是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和蒋介石反动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学校成为城工委工作的重点领域。王锡璋在1947年3月的工作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在文教界"打下一些基础,播下一些种子"。 “新乡学生大部是初中生,政治水平一般很低,特别是在国民党的欺骗宣传和逃亡地主子弟的影响下,可能对我们有不少误解,这是我们工作中的困难。……过去在上中层、文化教育界及学生中,我们的工作最弱。这次,应该利用机会在上中层、文教界及学生中打下一些基础,播下一些种子,并建立几个比较可靠的关系。即令是时间短促,也应极力争取做到这一步。” 王锡璋《关于新乡工作的一些初步意见(1947年3月15日)》《中共新乡城工委》 三、豫北联中师生的特殊使命
为开展学生工作,中共太行五地委从豫北联中(新乡市一中前身之一)选调了刘采石、宋书定、陈斌兴等一批师生支援城工委。由于隐蔽斗争的特殊性,这些英雄中许多人的真实姓名至今仍难以考证。他们利用各种社会关系收集情报,为30余万字的《新乡材料汇集》作出了重要贡献。
"豫北联中派来了二十多个干部,准备帮助我们工作。"
1947年3月30日王锡璋日记
"给张天性、刘采石写信,请他们也给新乡的上层通信,并找亲戚或家里的人来谈谈。""下午回孟渰(现辉县益三村)。刘采石同志来,明天开始整理材料,关于教育部分交刘来搞。"
王锡璋日记 5月2日、6月7日记述
河南省立新乡中学(一中前身之一)是当时新乡规模最大的中学,自然成为城工委关注的重点。从王锡璋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工委对学校情况掌握之详尽令人惊叹:从师生人数变化到政治动态,从学校搬迁到内部矛盾,无不尽在掌握。这些珍贵情报为日后顺利接管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锡璋日记摘录部分内容如下:
省立新乡中学迁到郑州了,不过仍有很多学生在新乡,而且最近还有一些人回来。
1947年5月20日
新乡教育界情况:
......省立新乡中学:一九四三年田文炳任伪河南省省长时建立。田系新乡城里小西街人。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派皇甫尚武任该校校长。有学生四五百人,其中公费生一百二十三人。该校学生多为豪门子弟,去年曾与新乡军队闹过两次冲突,打过城门前的岗兵。
5月29 日
省立新中搬至郑州的一个乡村,县立新中在新郑。
6月3日
一般学生对辅豫(私立辅豫中学,现新乡市二中)不满,青年节游行时,省中故意穿辅豫的队,辅豫不敢再走,如一走,就打起来了。
1948年7月13日
联中、省中校长均须撤换,几个坏的职员亦须撤换,撤职令到后即下。成立临时校务委员会,从教职员中选出人负责,一面复课,一面办理移交,该委员会受我军事代表领导。
1949年3月19日
省中300多人,联中200多人,静泉200多人,河朔、辅豫各100 多人,共约一千来人。过去中学生约三千。小学......。
4月11日
四、第二条战线的青春战歌
城工委将进步学生送到根据地培养,宋书定、陈斌兴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在辉县褚邱学习班和林县五联中系统学习革命理论后,奉命打入辅豫中学。宋书定、陈斌兴经常在夜深人静时,穿梭于大街小巷,张贴革命标语、散发传单,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在白色恐怖下,他们如同暗夜火种,点燃了新乡学生运动的熊熊火焰。
"宋书定、陈斌兴是组织上送他们到辉县褚邱学习班学习,不久又送他们到林县合涧上庄村五联中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组织上派他们返回敌占区新乡县,上学或做其他事,要能站住脚。记得派他们下山时,我曾帮助他们将毛泽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用《金刚经》做封面,用'七九'步枪的通条将竹竿一节一节捣通,把文章塞进去,由他们带进城里,给进步教师田文蘅等人阅读。" (冯靖《新乡城工委琐忆》)
军训教官兼训育员的何周铭,原是国民党军官,他经常对进步学生进行监视和控制,作风跋扈,令许多学生恨之入骨。1948年春,宋书定、陈斌兴和进步师生发动和组织了驱逐何周铭运动。初二学生率先罢课,反对法西斯式的压制,其他年级纷纷响应。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学校当局最终被迫将何周铭解雇,学生的正义斗争取得了第一次胜利。1948年入夏时,训育主任、神父、英文教员扈伯尔调戏女生,为了维护学生权益,全校学生罢课半天,以示抗议。1948年秋,校务长舒德强迫学生给国民党军队挖战壕、修工事,不少学生冒着被处分、开除的危险,坚决予以抵制。
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迅猛发展,国民党大势已去,他们妄图裹挟欺骗师生随国民党撤退。宋书定、陈斌兴积极劝阻师生不要跟国民党跑,动员进步青年到解放区学习和工作。1948年底,辅豫中学的进步教师田文蘅、姬怡之、佟天元等,在宋、陈的动员和安排下,秘密出城到小冀,投身革命。"(岳超然《新乡城工委地下斗争概述》)
"对来到城工委的同学,我们分作三种情况处理:其一是介绍到第五联中、北方大学或其他学校学习;其二是介绍到上边,分配适当工作;其三是在城工委学习几天后再回去'就地闹革命'。当时从敌区来到我们这里的同学,究竟有多少人,已难以统计。"(王锡璋《忆新乡城工委》)"
新乡"第二条战线"的斗争,也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组织的高度警觉。1985年9月《新乡教育志》第二辑内《新乡教育大事记》载:"1947年 8月13日,国民党河南省教育厅代电:新乡县初级中等校览,特密据报,中共近派大批重要分子化装打入各校成立地下学运指导委员会,专事操纵学潮,以随其扰乱之野心等情况。除分电外,仰即遵照注意侦防报核为要。"省立新乡中学校长皇甫尚武也要求学校、教员加强对学生的看管。"校园里没有一点民主自由的气氛,连出期壁报也需经严格审查。省中的一期壁报发刊词中有一句'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便被训育主任一把撕去,并冠以图谋不轨而痛加训斥。"(新乡城工委《解放前夕的新乡》)皇甫尚武甚至"常对人说学校办不好不要紧,只要学生不往共产党那里跑就好"(新乡市军管会给太行区党委和军区的电稿,载于《新乡解放历程》)。这些记载充分反映了敌后斗争的残酷性和艰巨性。
田文蘅的转变尤为引人注目。田文蘅出身新乡名门望族,其族人田文炳曾任伪河南省省长。田文蘅南开中学毕业后,考入南开大学,后回新乡从事教育工作,曾任日伪时期河南省立新乡中学的校长,此校抗日战争胜利后被(国民政府)河南省立新乡中学接收。 后经王锡璋多方联系,田文蘅最终投身革命。完成接管任务后,他在新乡师范和新乡市一中任教,以其渊博学识和高尚师德培育了无数英才。校史馆珍藏的他为学生修改的退学申请书,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教育情怀令人动容。 "给田文蘅的信,锡瑶已转去。田已不在福宁集教书,回到城里了。我本来想利用家庭关系在朗公庙找一两个积极分子来,把新乡县南的局面打开,可是他们大概还有些害怕,没有来,也没有敢写信,只是让送信人把情况转述了一下。" "郭连生来机关,命他再到朗公庙去一趟,主要任务是设法动员几个人过来,并设法和田文蘅联系上。假如能够做到,那对县南工作的开展将有很大帮助。" "行前给他们布置了四项任务:一叫田文蘅前来。......" "1929年夏,我从新乡县立第一小学毕业。那时新乡还没有中学。暑假期间,我和同时毕业的田文莼、田文蘅兄弟及其他几位同学一起,到开封求学。田氏昆仲考上了开封初中,我考上了开封私立两河中学。1931年上半年,国民党在开封到处搜捕共产党和进步青年,田文莼在开封初中被捕入狱。出狱后,他不能在开封继续学习,乃约我和其弟一同去天津投考南开中学。我欣然同意。1931年暑假,我们到了天津。我们知道南开中学的水平高,怕功课赶不上,就自愿多学一年,仍报考初中二年级。经过插班考试,我们三个全被录取了。从1931年新学年开始,到1936年暑假毕业,我们在南开中学整整度过了5年的学习生活。" 王锡璋《忆南开》 与田文蘅同期参加革命的还有他的学生姬怡之等人。姬怡之是田文蘅教私塾时的学生。完成接管任务后,姬怡之被分配到平原省立新乡中学(新乡市一中曾用名)教授语文。他是一位认真负责、非常严厉的教师。新乡市一中1956年毕业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业六十多年后还清楚地记得姬老师对他的一次批评。赵振业作文写得非常好,经常受到姬老师的表扬,久而久之,他有了自满的表现。一次作文课上,姬老师把他写了一半的作文撕掉。此后,赵振业再也不耍"小聪明",做任何事情都踏踏实实、认真完成。
田文蘅、姬怡之、佟天元投身革命后,王锡璋安排他们到解放区辉县薄壁孟村的豫北干部学校学习,经过一个月的培训,三人被分配到新乡市政府文教科(位于新乡小冀)准备接管新乡文教系统。 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结束,全国解放已指日可待,新乡、安阳成为国民党在华北的最后"孤岛"。 1949年初,五地委又派豫北联中教导主任伍吉辰来到新乡,一方面具体负责对新乡文教系统的接管,另一方面也为豫北联中由林县迁往新乡、接管省立新乡中学做好准备工作。 伍吉辰原名智玉新,河北邢台师范毕业,1937年参加革命后,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环境的需要,改名为伍吉辰,寓意参加革命队伍之时,对他而言就是良辰吉日。伍吉辰曾任太行南区游击队指导员、太行联中教导主任等职。1947年初调入豫北联中,先后担任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书记等职。 伍吉辰首次出现在王锡璋日记中是1949年1月20 日。"开会研究进城准备工作。伍吉辰同志谈文教方面的情况:我从部队来到现在,对各中等学校情况了解了一些,小学只了解了一个,社会教育更可怜。各中学都有学生、教员,这批力量很大。图书馆、民教馆、剧院,还不了解。教职员薪金问题,小学经费问题。"此后,在王锡璋日记中多次记述了伍吉辰就接管问题进行的汇报、工作设想、计划等。 由于接管工作政策性、原则性非常强,"和什么人说什么话,和什么人能握手"都要有严格的区分。接管任务复杂艰巨,接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大家都忧心忡忡。为此,伍吉辰对接管过程还进行了演练,王锡璋给予高度评价并做了详细的记录:四月二十六日汇报:......伍吉辰:老佟(佟天元)与老姬(姬怡之)演习接管。老姬饰国民党校长,说:"鄙人才疏学浅,不能胜任。"老佟饰接管代表,答:"好说,不要客气!"大家批评此态度不对。佟又说:"我们对学校是维持恢复方针,你还要安心工作,好好干。"有的同志说:"这不是我们又委任他们干事了吗?"...... 1949年5月5日,新乡和平解放,7日军管会由小冀出发,进入新乡城内开展接管工作。1949年5月5日,新乡市人民政府成立。市长贺一平(一排左二),副市长王锡璋(二排右)和领导班子成员在新乡小冀镇合影。伍吉辰(二排中) 太行公立新乡中学(原太行五联中)接管了河南省立新乡中学,严辛吾(1946 年前后曾任我校秘书长)由辉县县长转任党支部书记、校长,伍吉辰任副校长。学校解散了河南省立新乡中学反动党团组织,通过甄别留用了33名教师,对学生进行编级检测,确定学籍。 接管后的新乡联合中学(1948年秋,国民党新乡县政府因教育经费短缺,将县中、县师范、县职业学校合并成联合中学)易名为太行公立新乡师范学校,刘采石担任党支部书记、副校长。 新乡虽然是和平解放,但解放和接管工作并非一帆风顺、风平浪静。国民党军队在改编协议上签字当晚,新乡城内密集的枪声还响了一夜,直到凌晨才逐渐平息。由于新乡是华北最后解放的城市,大量土匪、特务、反动党团骨干、反动会道门头子隐蔽或流散在新乡。国民党也将部分特务转入隐匿状态,企图做最后的垂死挣扎。王锡璋乘坐的车辆遭遇地雷,敌特多次偷袭我党干部。文教系统的接管同样惊心动魄。"研究学校工作。刘采石:每个学校差不多都有几个特务学生。"(王锡璋日记 1949 年5月29 日)新乡市公安局在太行公立新乡中学的配合下,逮捕了隐藏在河南省立新乡中学教师队伍中的反动分子王树良、张溪村、王强,处决了杀害女学生李秀梅(太行公立新乡中学学生,新乡早期革命活动的领导人之一、新乡市首任市长李毅之的亲属)的男学生常中生。 解放后,辅豫中学创办人、教会总督(神长)舒德、扈伯尔被迫离开学校,但他们不甘心退出"辅豫"这块阵地,从公开转向隐蔽。舒德于 1950年3月在辅豫中学信教学生中秘密组织反动的"圣母军第一支会",进行破坏活动。新乡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果断取缔"圣母军",逮捕了"圣母军"的骨干分子关玉润(曾任辅豫中学教务主任)等人,舒德等传教士被驱逐出境。 文教系统接管面临的对象是长期受国民党欺骗宣传的广大师生。"文教组:校长、职员思想有顾虑。一宣布接管命令,皇甫尚武即问刘先生是否当校长,问教员是否受训。省中训育主任说:我还能教别的,是否可以改教别的功课?别人不受训,我要受训。"(王锡璋日记 1949年5 月9日)许多师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不了解,心存疑虑。一些教师自认为学历高、有经验,存有"教书吃饭随他办""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的思想。 接是暂时的,管才是长期的。为了使国民党统治区的旧教育回到人民手中,为建立社会主义新教育奠定基础,刘采石、伍吉辰提出了一系列工作设想: "作法:搞一段学习运动(包括教职员、学生),不要太复杂,提出问题不一定都马上答复,学习之后进行组织整顿。七月一日以前如学习运动不能结束,不能团结一些学生和教员,就延长几天放假。私立学校可派人讲些政治课。"(王锡璋日记 1949年5月29日) "1949 年5月中旬—8月下旬,由市军管会选派伍吉辰、刘采石为军代表,组织全市各中等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举办为期三个月的学习班,向师生进行形势教育;进行土改政策、工商业政策、外交政策、知识分子政策等政策教育;消除国民党反动宣传的影响,批判'三美'(崇美、恐美、亲美)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新乡市二中校志)通过学习,广大教师对党的政策有了一定了解,打消了一些疑虑,对新教育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是新乡中学界一次十分重要的政治启蒙教育,对新乡市中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改造旧教员、使之成为人民教师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转变进步很快。 1950年2月,平原省教育厅召开中等学校教学座谈会,批判旧教学中的唯心主义观点,明确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方向。我校青年教师段佩蘅所做的语文公开教学课受到领导和教师的好评。段佩蘅就是原河南省立新乡中学的旧教员,他响应党的号召,转变政治立场,更新教育观念,教育局副局长郭文煊称之为"中学语文界泰斗"。 为了对学生进行革命思想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废除了国民党设立的"党义""公民"等课程,开设了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等政治课程。维持现状的私立学校,没有这方面的教师,我校副校长伍吉辰、副教导主任孙日新又兼任了辅豫中学的政治课教师。 1951年年中开始,新乡市政府对现有的三所私立中等学校开始逐渐接管。为了加强对这些学校的领导,上级选调了一批领导充实到这些学校,原豫北联中教师李惠民被派到辅豫中学(现新乡市二中)担任教导处主任;我校时任教导处主任韩名世调任静泉中学(现新乡市三中)党支部书记、校长;我校时任教导处主任周鹏(接任韩名世)调到河朔中学(现新乡市四中)担任党支部书记、校长。1949年8月,我校由林县上庄迁至新乡后,新一届领导班子合影。前排左起,周鹏(教导处副主任)、严辛吾(校长)、韩名世(教导主任)。后排左起,孙日新(教导处副主任)、伍吉辰(副校长)、张永吉(总务处主任) 对于曾在新乡解放历程中做出过贡献的新乡市一中师生,我们渴望了解更多——了解他们的名字,了解他们的斗争故事,了解他们的归处......然而,由于当年斗争环境的艰巨性和特殊性,没有留存下来更多的资料,我们目前掌握的资料更是有限。但这段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历史,值得我们每个人铭记于心,这些大智大勇、视死如归的先辈,更值得我们去缅怀和敬仰。追寻红色记忆,倾听历史回响,既是深情缅怀革命先辈,也是饮水思源,更是传承弘扬红色基因。寻访先辈红色足迹,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和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真切感受到理想和信仰的力量,真切感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非凡意义。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传承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奋勇前行!